视觉设计的本质是情绪的表达。画面能够传递出丰富的情绪,本次的画面均围绕“恐惧”这个情绪表达展开。
最后通过”爱”的升华,表达爱能战胜恐惧。

这个想法最初源于我刚到爱丁堡时的真实生活经历,我害怕人群,坐飞机时恐高,害怕封闭狭小的空间,怕黑,还对陌生环境感到恐惧等等。
当我把这些恐惧告诉家人和朋友时,我发现他们也有各种各样的恐惧,比如害怕动物,像蛇、蝙蝠、蜘蛛、老鼠之类,还有对死亡、孤独、焦虑等负面事物的恐惧。所以这给了我一些灵感,让我想要深入分析这个主题。
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实际上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恐惧。关于恐惧这个主题是基于我的真实经历,我描绘出了一些自己害怕的事物,比如怕黑、怕人群、怕尖锐物体、恐高、害怕狭小空间以及怕溺水等等。
哈伍德(2010年)提到,许多恐惧通过戏剧、视觉意象得到强化和加深,他认为戏剧是恐惧与畏惧的终极助推力。我们内心存在的恐惧是无形且不具体的,但它通过绘画、雕塑、摄影和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变得具象化。接着,由于我们的联想能力,可能看到一个场景或一件物品就会将其与负面情绪联系起来,从而产生恐惧感。
通过采访我的朋友和家人,我发现每个人害怕的动物和事物各不相同。有些人害怕蜘蛛,有些人害怕木乃伊,有些人害怕蛇,有些人害怕黑暗的环境,甚至有些人极度害怕猫,以至于无法接触猫,甚至听到猫的名字就已经十分害怕。
另外,通过观察以及画一些猫的草图,来比较不同种类的猫是否会给人不同的感觉。
最后得出以下结论:
1. 猫的胖瘦、眼睛以及毛发长短,会影响人们对它的感觉。例如,更胖一些的猫看起来可爱,攻击性较弱;而身形瘦长、眼睛较小的猫会让人感觉攻击性更强。此外,长毛猫比短毛猫让人感觉更温顺。
2. 猫的毛色越深,给人的神秘感越强。它们在夜晚发光的眼睛是引发恐惧的主要原因,另外,它们锋利的爪子能抓破皮肤,这也会让人害怕。
3. 同样,蝙蝠的红眼睛会加深人们的恐惧感。在电影《精灵旅社》中,德古拉被描绘成一只蝙蝠,这一形象源自1897年的哥特小说《德古拉》,该小说将德古拉刻画为一个吸血鬼。
根据研究,猫令人害怕之处可能在于它们在夜晚发光的眼睛,这一特征可能致使猫似乎成了恐怖的代表,且能操控人类,给人带来负面情绪。还有一些关于猫、墓地、蜘蛛、乌鸦、蝙蝠、隧道等其他角色的一些草图。
例如,有些人恐高,是因为有人曾从高处意外坠亡。有些人害怕尖锐物品,如刀子、针、玻璃等,因为它们能划破皮肤,还可能被用作杀人工具,从而对生命构成威胁。
这样一来,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大红色。因为它代表着鲜血、暴力、血腥、威胁与危险,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警示信号。再者,这也成为电影中反复使用以恐吓观众的代表性元素。
在众多电影、文学作品和童话故事中,森林元素往往暗示着不幸与危险,能给人带来恐惧、不安和死亡的感觉。例如,在格林童话里,小红帽在森林中遇到了狡猾的狼,白雪公主被猎人带到森林里,猎人奉命要杀害她。电影《潘神的迷宫》中,女主角奥菲莉亚开启她神奇而未知的冒险之旅,故事背景同样设定在森林中。

基于上述研究,我绘制了故事板,选取了森林、夜晚等元素,以及蜘蛛、蝙蝠、骷髅、乌鸦等可能引发恐惧的动物。
一天晚上,莉莉在狂风呼啸的黑暗中赶路,她一心只想快点回家。
她继续走着,突然走进了一片森林,一只爪子锋利、眼睛发光的大猫出现了,这让她浑身不自在,莉莉只好加快脚步继续前行。
但令她惊恐的是,她竟突然来到了一片墓地,乌鸦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叫声,这让她愈发害怕。
就在这时,她感觉有什么东西从地下冒了出来,低头一看,一只骷髅手伸出来想要抓住她。她尖叫一声,惊恐万分地逃离了这个阴森的地方。
这条路似乎没有尽头,一直延伸着。这次,她来到了一条破旧不堪的老隧道,杂草丛生,仿佛很少有人来过。
一只蜘蛛在隧道里发出细微的声响,好像在谋划着什么。
当她走进隧道,里面栖息的大量蝙蝠把她吓坏了,它们红色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莉莉,她吓得拼命狂奔,想要逃离这个地方。
终于,快要到家了,她看到小镇上亮起了几盏微弱的灯光。
等她离开后,蝙蝠、猫、乌鸦、骷髅和蜘蛛聚在一起,不高兴地嘟囔着:“终于把那个人类赶走了,他们为什么总在晚上出来?真是烦死人了。”
原来,在它们身后,有一只可爱的小鸭子正静静地睡着觉。
